close


最近接到一篇網路信件,當我看到寄件者的來信最後寫著備註:「如果信件會造成您的困擾,請告訴我,我會即時停止,謝謝!」,很有感觸。


因為,小時候,我們最常被教育的信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這位寄件者的備註完全符合此信條,顯示是有道德之人(所以,大家應該知道我寄信給各位怕被拒絕,從來不加此備註是有原因的,哈哈~)。


通常,一般人會有同理心,如果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均會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條,不希望自己牽涉其中,也不希望別人被牽涉其中(例如:被折磨)。但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條,最容易被社會大眾誤解或是一知半解。


因為,依照邏輯法則,若A則B,是與若非A則非B等價,所以,很多人誤以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完全類推到「己所欲,(可)施於人」,最明顯的就是驚動兒福團體及某政府機關首長的動新聞事件。


某日報把腥羶色的新聞製作成動新聞,心態是,我喜歡製造動新聞,所以,我認為你也應該會喜歡,所以,我要提供給你。但是,某政府機關卻出現反制,心態是,我認為動新聞可能會殘害無知的青少年,所以,我認為你不應該散佈動新聞給別人,所以,我要禁止你散佈。


其實,某日報製作的動新聞,就跟幾年前某政府機關圖利廠商硬把電視擺上公車一樣,自我感覺良好,強迫市民中獎,卻導致社會觀感不佳,均犯了「己所欲,(可)施於人」的毛病。當初,某政府機關把公車電視硬裝上所有的公車,電視機聲音開的跟家裡一樣大聲,強迫你收看,重複的廣告內容每天鬼叫鬼叫,把廠商的快樂建立在乘客的痛苦上,相信很多人還記憶猶新(各位還記得公車電視的美髮屍影片事件吧,本文末有附連結)。


為什麼曾經被指責把電視機硬塞給公車族的某政府機關,過了幾年後,突然化為正義之師,出面指責某日報把動新聞硬塞給青少年是不道德?或許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但至少可以證明,我們的社會確實是有在進步,包括政府官員的道德水準。



關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話有四種類似組合,對仗排列如下:
1.己所○欲,勿施於人
2.己所○欲,○施於人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己所不欲,○施於人


己是主詞,施是動詞,人是受詞,被隱藏的名詞是什麼?答案是內容物。


內容物是什麼,真的很關鍵(重要),以下簡單用好東西及壞東西的分享來剖析八種組合。


如果內容物是好的(例如:無害良品、好的資訊、文明觀念...等),
1.己所○欲,勿施於人:好東西自己○想要,但不想別人分享,別人會說你自私。得分=0
2.己所○欲,○施於人:好東西自己○想要,且能與別人分享,別人會說你大方。得分=100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好東西自己不想要,也不願跟人分享,別人會說你自閉。得分=0
4.己所不欲,○施於人:好東西自己不想要,但轉給別人分享,別人會說你善良。得分=200


如果內容物是壞的(例如:恐怖影片、製造髒亂、強迫推銷...等),
1.己所○欲,勿施於人:壞東西自己○想要,但不想別人分享,別人會說你自虐。得分=0
2.己所○欲,○施於人:壞東西自己○想要,且還與別人分享,別人會說你沒品。得分=0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壞東西自己不想要,也不願跟人分享,別人會說你有品。得分=100
4.己所不欲,○施於人:壞東西自己不想要,卻願意跟人分享,別人會說你齷齪。得分=倒扣100


經過這樣的分析,大家覺得「已所欲,施於人」,這話到底對不對?


有一個週日早上,我聽到附近大樓住戶傳來女孩子的抗議聲:現在是早上7點,到底是哪一戶人家這麼沒有水準,把廣播開得那麼大聲,吵死了要讓鄰居怎麼睡覺?


聽到這樣的抗議,大家覺得「已所欲,施於人」,這種社會上常見的作法到底對不對?




ps1.推薦閱讀:道德月刊(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免費的):
http://tw.myblog.yahoo.com/tall-club/article?mid=854


ps2.美髮屍事件連結:
http://blog.sina.com.tw/dodobear/article.php?pbgid=26914&entryid=574705


ps3.百度百科連結:
http://baike.baidu.com/view/4514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lclub 的頭像
    tallclub

    TallClub.TW

    tall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