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花崗起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花崗起義即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興為起義實際領導人。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中國同盟會重要骨幹會議,決定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起義,和清朝政府決一死戰。1911年1月,黃興、趙聲、胡漢民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並派人到廣州附近各地,聯絡新軍、防營、會黨、民軍,以備響應。同時在廣州設立38處秘密機關,刺探敵情,轉運軍火,為起義作準備。原訂4月13日起義,因同盟會員溫生才8日單獨行動,槍殺廣州將軍孚琦,以及吳鏡運炸藥被捕,原定起義被迫改期。
1911年4月23日,起義組織者在兩廣總督署附近的越華街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趙聲任總指揮,黃興任副總指揮。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下午5時30分,黃興率800名敢死隊員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和守南大門。黃興率隊攻入總督衙門,決心生擒兩廣總督張鳴岐。不料張越牆逃遁。由清朝部隊人數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各路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徹夜相攻,但都先後失敗。黃興僥倖脫險。
事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于城東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難烈士姓名達86人。由於習慣,人們仍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孫中山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評價了黃花崗之役:
「 | 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 」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